月亮代表我的心:盘点两千年来地球人的“月球脑洞”( 四 )

1727年,在Captain Samuel Brunt(作者真实身份未知)创作的《卡柯洛嘉黎尼亚王国历险记》(A Voyage to Cacklogallinia)中,月球上生活着美丽的塞勒尼特人(Selenites),他们向主人公传递智慧,而不是金银财富,这一桥段模仿了1720年的“南海泡沫”(South Sea Bubble)投机诈骗事件。

殖民寓言

当时,这场“泡沫”背后的南海公司深陷大西洋奴隶贸易的暴行丑闻。由此开始,帝国世界的残酷真相无可避免地进入了18世纪和19世纪的月球文学作品。美国作家华盛顿·欧文在1809年的《纽约外史》(Knickerbocker’s History of New York)中,以月球为主题讲述了一则反帝国主义寓言。在简要叙述了欧洲人与美洲原住民的首次暴力接触之后,他请读者想象一群深谙“灭绝艺术”的月球造访者对手无寸铁的地球生灵实施残暴入侵。

美国作家乔治·福勒在其1813年的《飞向月球》(A Flight to the Moon)一书中,对接触会引发冲突的这一殖民主义假设提出了质疑。书中,太空旅行者朗达尔瑟斯惊奇地发现月球居民竟与地球人十分相似。他静静地分享了有关月食和实际月球的见解,这场天文学展示让众人对这位“自然法则的解释者”深感敬畏。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