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代表我的心:盘点两千年来地球人的“月球脑洞”( 七 )

月亮代表我的心:盘点两千年来地球人的“月球脑洞”

1929年,导演弗里茨·朗正在拍摄《月中女》(Woman in the Moon)。

德国作家特娅·冯·哈堡1928年的小说《登月火箭》(The Rocket to the Moon),讲述了一群奸商资助的一次月球淘金之旅。这本书后来被弗里茨·朗在1929年改编成电影《月中女》。《月中女》的虚实相交给了航空航天工程师韦纳·冯·布劳恩极大的灵感,后来他与人合著了非小说作品《征服月球》(The Conquest of the Moon,1953)。他在书中设想如何在1978年前利用现有基础设施在空间站附近组装月球飞船。

及至20世纪50年代,月球一直是政治纷争不断的地球的影射。1947年,科幻大师罗伯特·A·海因莱因的青少年读物《伽利略号火箭飞船》(Rocket Ship Galileo)描述了三名少年在遨游月球的过程中发现了纳粹逃亡者的秘密营地,以及核爆炸留下的痕迹。1955年,克拉克的《地光》(Earthlight)也以冷战时期的紧张局势为背景,讲述了行星殖民地和中央控权地球之间的敌对状态。

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克拉克不仅是一名作家,还是一名物理学家。在他的书中,字里行间随处可见月球大气和引力数据。在他的叙事背后,读者可以觉察到科学分析和发现如何不断修正或颠覆一些关于殖民月球的先入为主的观念。1951年,克拉克在《太空序曲》中以一种接近科学的方式描绘了一场登月任务,含蓄地想要证明太空旅行的可行性。没想到,还不到20年,克拉克的愿望就成真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