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车的死亡陷阱( 二 )

(除了较软的引擎盖和前保险杠,沃尔沃甚至加入了引擎盖气囊保障行人安全)

举个例子,很多人认为汽车发生碰撞,足够“硬”就说明安全性好,其实不然。车身硬并不一定代表安全性好,发生碰撞时除了主结构“硬”,还需要吸能结构将碰撞时产生的巨大能量吸收,才能保证车内乘员安全。除此之外,车身前部还需要足够“软”,来保证与行人发生碰撞时的行人安全。

近两年,一家新的汽车安全评测机构,陆续公布了共28款车型的测试结果,引发了网上的热议。因为榜上有多款畅销热门车型,其安全评分“惨不忍睹”,尤其是原本“评分很高”的车型,这家机构却给出了相反的结果,而几款“不被看好”的国产车却拿到了高分,冲击了不少人对于汽车安全的认知。

不同国家,不同规则,中国问题在哪儿?

汽车安全问题关乎着车企利益,对于消费者来说,只听车企的宣传显然是不够的,第三方机构的测试结果才更具有参考价值。目前全球较为主流的汽车安全测评机构有五家,欧洲的E-NCAP、日本的J-NCAP、中国的C-NCAP、美国的IIHS和NHTSA。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