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亿大市场,“电子认证第一股”如何开辟新局?( 二 )

打通关节

数字认证总经理林雪焰,2005年加入公司,聊起电子签名早期推广的困难仍记忆犹新。

2010年左右,政策层面的认可渐渐向各行业渗透,但距离将电子签名业务落地仍有距离。彼时数字认证与企业客户谈合作,需要先与客户的法务部门推敲法律条文,而后再与业务部门沟通,最后还要汇报政府主管部门获得许可,早期一些企业客户的试点工作,准备时间长达一两年。

尝试“吃螃蟹”,是从各行业领军企业开始的。

以平安集团为例。2008年汶川地震中,纸质合同大量遗失,各保险公司纷纷启动“无保单理赔”服务,平安集团开始思考电子保单的价值。这一背景下,数字认证与平安集团围绕电子保单进行合作,产生了全国第一张电子保单。

降本增效的结果显而易见。从纸质到电子化,投保单的处理效率由几周缩短至30分钟,业务签单也带来极大提升。目前,平安集团是数字认证的大客户之一,每年的电子签名量高达几亿次。

有代表性的重要客户,还包括房地产领域的万科集团。房地产业务通常会产生大量合同,盖章与确认的流程冗长复杂,产生大量人力成本和时间损耗。合同电子化后,万科每年可节省成本500多万元,业务流转时间节省6.8万小时。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