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br> 蚂蚁森林背后隐藏的回收经济( 二 )

原创<br> 蚂蚁森林背后隐藏的回收经济

图:复旦大学校园内的可回收箱

流量是把双刃剑

针对前一阵率先在上海实施的垃圾分类,我特意咨询了对口的政府部门人士:以上海为例,现在由市里牵头,各区正在推进“两网融合”。一张网叫生活垃圾分类收运体系,另一张网叫居住区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后者就是在垃圾分类实施之前常见的骑三轮车走街串巷收废品的,现在区一级相关政府把这块管理起来,适当提供补贴,再由商业化机构合作落实回收,比如爱回收在小区里放置回收箱。

由于小贩对可回收物比较挑剔,只愿意收高价值的、行情好的物品,导致一些本该作为可回收物处理的物品最后只能当干垃圾扔掉,比较浪费。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的搭建确实调动了居民回收换积分、挣零花钱的积极性。上海市还编了一套口诀,告诉居民什么物品可以放进回收箱里,即玻(玻璃)、金(金属)、塑、纸、衣。

与在App或小程序中预约,业务员上门回收的模式相比,回收箱的模式比较轻,回收经济中最大的两块开支在于人工费与运输成本,回收箱节省了部分成本,但也面临扩张中的危机。前一段时间报道的小黄狗资金链问题,就是因为铺设回收箱动作太快,没有足够的运力去及时清理已经装满的回收箱。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