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理解能力将超过人类?( 六 )

“人类说话的时候,往往是口语化的、不连续的、支离破碎的,甚至语序颠倒的。语音识别只停留在语音指令,不能理解用户语言及背后的逻辑,实际无法解决用户在很多场景中的刚需。”杨志明在采访中告诉36氪。

他以智能家居的对话场景举例。

比如用户对着家里的空调说,“请把空调调到28度”,这时几乎所有的空调都能够完成这样的指令。

但是如果用户对空调说,“我有点热了,把空调调低一点,调到我习惯的温度”,这时候语音识别就不能解决问题。这背后就有两层逻辑,第一,用户觉得热了,应该把空调打开,第二,就是调到用户平时习惯的温度,即存在个性化设置,机器需要理解用户语言背后的意义。

无论车载智能设备,还是智能音响、智能家居,用户使用这些产品的目的,都是为了更方便的生活,而目前来看,使用这些设备更多是用户通过“背”指令表完成。

杨志明提到一个形象的比喻,现实生活中,不少企业家和高管,都配备秘书,他们想要的秘书,绝不是一个只能遵从命令办事的执行员,更多是听懂他们,只需要一句“你去帮我办这个事情吧”,就能帮助他们解决问题的角色。有时,甚至是他们不用开口就知道该做什么的可以信任的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