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七周年 下一个王者在哪儿?( 七 )

虽然没有赶上最好的时候,但是Paco认为只要理解和适应互联网语境,就可以适应任何一个平台。早期他们把内容只做成一个版本,直接发在不同平台上。这好比一家报纸,直接把自己的纸质截图发在微博上。但现在GQ团队会摸索不同平台的语境、social方式、算法和群体,去调整自己的内容。此外,GQ还特定储备了从抖音、头条、小红书等各大平台挖来的人才,“哪怕下一个微信来了,我们也知道如何迁移和适应。”

有新人群,就有新机会

虽然公众号创业再无红利从2016年一直被喊到2019年,只有微信的群众基础在,公众号就有肥沃有机的土壤。

据今年二季度腾讯财报显示,微信及WeChat的合并月活跃账户数达11.33亿,同比增长7.1%。庞大的用户基数映射了一个真实的中国,不同人群的生活状态也投射在公众号上。

天猫一样的消费升级,和拼多多式的下沉,在公众号上并行不悖。一面是深圳潮生活、上海本地宝、北京全攻略、厦门大小事,一面是温州草根新闻、义乌十八腔、梅州电视民生820。

一二线年轻人的漂泊和孤独成就了新世相和GQ,精致女孩们乐于被石榴婆、深夜发媸、黎贝卡、gogoboi们种草,考研党带红了肖秀荣和何凯文,而老年粉喜欢用卡娃微卡、天天炫拍制作和分享音乐相册。只要满足了目标客群的需要,一个公众号就能站稳脚。也就是说,不是一个机构、个人注册一个号就能立身,而是它背后的人群成就了这个号的存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