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十年,我们的自我觉醒与表达( 四 )

今年,一些有关大众切身利益的事件,比如996ICU、西安奔驰女车主维权事件也在微博产生巨大反响,成为上半年的重要社会议题。

十年间,微博几乎没有错过任何重大热点、舆情事件。

2016年,微博网友@弯弯_2016发布长微博,讲述自己在北京和颐酒店遇到袭击的事件经过,并上传相关视频。事件在微博得到广泛传播,女性在外如何保护自己、酒店安保问题、求助被忽视等冷漠现象引发社会讨论和媒体报道。

2018年10月28日,当地媒体《成都商报》率先报道了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10月30日、11月2日,微博用户参与度形成两个高峰。

在流动的内容传播中,证实或证伪,也是微博的特征。起初事件不明晰的情况下,轿车女司机一度成为众矢之的,直到公交车内乘客抢夺方向盘被曝光,才引发有关行车安全的讨论。

于微博来说,它具备群体集合状态下信息传播的所有元素。群体暗示与情绪感染加速信息的传播,微博提供了表达途径和发声渠道,但在微博为个人赋权的同时,意见领袖拥有的定向议程引导能力与媒体、专家共同形成议程合力,完成合理诉求的传达与公众情绪的疏导。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