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想留在原地的孩子更令人担心,不如把远方当作人生体验( 二 )

无论孩子想不想去远方,家长都不要替他作决定,“如果最终结果不好,他将来会怨你,何况你也并不知道什么样的生活更适合他”。相反,如果是孩子自己的选择,那即便去了远方失望,那也是孩子在为成长攒经验值,“大人传授的经验永远是二手经验,只有加上孩子自己的经历,才能让二手经验变成一手智慧”。

“家长要做的,就是和孩子一起分析,去远方意味着什么,可能会有哪些挑战……更重要的是,听听孩子对远方的梦想和诉求。”汪冰说,“如果一个孩子只想留在原地,那才更让人担心。”

汪冰还记得,自己当年坚持不让父母陪送,独立去大学报到,“想证明自己的翅膀已经硬了”。但其实一个人是慌乱的,有办手续、领生活用品等各种琐事,还要和陌生的同学住到一个屋檐下,最让人无措的是,不知道北京的生活到底意味着什么。

最失落的情绪可能会在中秋节爆发。之前沉浸在新生活的兴奋中,“啊,食堂那么大,大学好有趣,同学这么可爱”,当一切尘埃落定,孩子迎来人生第一个独自度过的传统节日——还是团圆主题的,就会格外失落。

对家境欠佳的农村孩子来说,远方城市带来的冲击会更大。与同学在经济、文化上的差距,让他觉得自卑、无法融入,也不知道如何求助——求助意味着暴露自己。暴露自己有风险,但也可能获得接纳与帮助。汪冰见过一个学生,每当生活费告罄,就特别坦然地跟室友说,“下周要靠你们接济了”,大家也都明白他的困境,轮流请他吃食堂,谁也没有觉得不舒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