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张瑞敏的喀山“热潮” 看海尔的世界远航( 三 )

多年来固化的经济模式,随着海尔在鞑靼斯坦共和国第一个工厂项目冰箱工厂投产开始松动,产生了一系列连锁效应。“在极短时间里,海尔团队就在当地从零起步,建起生产线,实现投产销售,充分证明他们既有品牌实力,又有行动力,提振了当地经济。”卡马河畔切尔尼市副市长提莫尔加利耶夫如此评价。

常规的外企进驻,通常进行一次性的资本注入或厂房建设。海尔不愿只做单纯带来财富的“过客”,更致力于带来成套的先进工业体系,用“生态”持续拉动整座城市全产业的兴盛。一座工厂能带来税收的增加,赋能于某一产业;一条完整的生态链,则可为当地经济注入可持续发展的活力与创新基因。

传统的企业有边界且是利己主义的,开放的生态无边界且是互利共赢的。秉承生态思维的海尔,为卡马河畔切尔尼市搭建了吸引中俄两国优质资源的“引力场”,也搭建了用生态全面赋能本土的“能量场”:以俄罗斯的优秀家电企业“北极星”为代表,众多中俄企业开始向该地区投资,上下游相关产业链的供货商、销售商也向这里聚拢。海尔冰箱厂建厂之初,只有约20%的原料来自俄罗斯供应商,截至今年5月,当地供应商供货比例增至69.2%,其中鞑靼斯坦共和国本地企业占到了8成以上。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