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性的节日穿戴( 二 )

除头上插戴之外,古人穿衣也往往依照时令季节而调整,对时季的强调,发展到明代,遂形成了一套成熟的穿衣制度。晚明刘若愚《酌中志》详细记载了明代宫廷的穿衣细节:腊月廿四日祭灶到正月初一,宫眷内臣穿葫芦景补子和蟒衣;正月十五元宵节,穿灯景补子和蟒衣;三月初四,换穿罗衣;清明节,也称“秋千节”,插杨柳枝于鬓发上;四月初四,换穿纱衣;五月初一至十三,穿五毒艾虎补子蟒衣,初五端午节赏石榴花,佩艾叶;七月初七七夕节,穿鹊桥补子;八月,赏秋海棠、玉簪花;九月初四后,换穿罗重阳景菊花补子蟒衣,并抖晒皮衣,制衣御寒;十月初四日,换穿纻丝;十一月,百官传带暖耳,冬至穿阳生补子蟒衣。补子,是明清官员在常服的前胸后背上缝制的方形或圆形图案,原用以区别官位等级。从《酌中志》的记录来看,明朝宫廷女眷也可以穿补子蟒衣,而补子图纹则根据节令的变化不断调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明代应景纹文化。

贰 诸色纷呈:五时衣,色相宜

明代应景纹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频繁出现,说明当时人对四时变迁、春去秋来的自然变化极为敏感,这是中国传统天人感应思维的某种表征,而这种敏感不仅表现在以图纹迎合天象,还反映在色彩和时令的对应中。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