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寒冬”究竟有多可怕?看看八位顶尖投资人怎么做、怎么说( 四 )

田立新认为,微芯生物创始人鲁先平是这个中年群体的典型:60后,海归,此前在美国已经是教授,在专业上积累了二十余年,年龄不小了。过去鲁先平创业18年,现在公司成功上市,为资本市场献出几百亿的市值。

这迥异于中国创投市场上一拨的创业者。投资人发现,创业明星少了。在过去十多年的互联网消费浪潮中,创业者总是在众人的注视和陪伴下成长,逐渐成为炙手可热的新贵。

宋安澜发现,硬科技领域,往往是已经摸爬滚打多年的企业家——而不是刚出甚至是尚未走出校门的大学生,更可能取得成功。这与过往经验的差异在于,从前投资天使项目,投资人遇到的常常是那些没有任何经验的年轻人,后者可以仅仅凭借创新的思维,便可能改变抑或颠覆原有的行业。

现在变了。“我们看到,创业者获取资源的角色和能力变得更重要,否则他没有办法撬动原有的供应商,或者下游的小B(B端)。”董占斌解释。

而投资人的心态似乎也跟着发生了转变:你需要放下身段来寻找这样的新新创业者,再拿出专业的精神,来接触他们,向他们学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