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消费互联网到产业互联网:平台思维始终是主导( 二 )

BAT为代表的巨头 , 全面进军泛产业互联网

线上流量红利的枯竭 , 成为BAT们发力产业互联网真正的源动力 。 百度很早就将百度大脑开放提供深度学习基础算力 , 与此同时基于百度大脑搭建了面向智能汽车交通行业的Apollo , 面向IoT设备的DuerOS语音交互系统;阿里则基于阿里云构建了多个ET大脑 , 如城市大脑、工业大脑、农业大脑等 , 推动AI技术在各行各业落地;腾讯则将AI技术与腾讯云作为产业互联网的核心基础能力 。

不可否认 , 对于BAT这样的巨头来说 , 他们发力产业互联网有着不可忽略的优势 。

首先就体现在了综合实力方面 。 虽然BAT发力产业互联网时间较晚 , 但是他们拥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和品牌公信力 , 比较容易获得一些实体企业的青睐 。 同时他们也拥有庞大的企业资源 , 阿里巴巴自然不用多说 , 凭借淘宝和天猫多年的运营 , 积累了数百万计的商家;腾讯也在努力通过企业微信去链接更多的企业资源 。

另一方面 , BAT们代表的是互联网基因起家的产业互联网赋能群体 , 它们在长期服务消费者的过程中积累了相当体量的技术 , 并通过不断的研发投入加固了自有的技术护城河 。 在产业互联网时代 , 它们再将这些技术以商品和服务形式 , 比如阿里的钉钉、阿里云 , 腾讯的“连接器”和“工具箱”输出给各类型的企业 , 传统农牧企业、电商商家等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