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七十年】郭梦喜:藏在天安门城楼上的记忆( 二 )

郭梦喜展示自己年轻时做的斗拱模型(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采访人员 白杰戈 摄)

郭梦喜记事的时候,已经随父母搬到北京南城居住。父亲做装卸工人,母亲在街道工厂糊纸盒。新中国欣欣向荣,家底却一穷二白。留在郭梦喜记忆里的,除了每月半斤的肉票,上学之余捡煤核,还有家附近的陶然亭公园。

郭梦喜:陶然亭公园里有亭子、有桥,还能划船,那会划船还是木船,摇桨的。

采访人员:可能最早就是在那时候对古建筑产生兴趣?

郭梦喜:对,后来分配到这样的工作,正好。

1969年初春,郭梦喜被分配到一个跟兴趣相关的工作:北京房修二公司的古建处。

至今,他还保存着一个五踩平身科斗拱的模型,那是他花了四五天时间完成的实习作品。郭梦喜说:“这是金丝楠木的,就是拆东直门的楠木料做的。”

同样的木料,在1969年重修天安门时,也用来做了斗拱。

从1950年到1959年,每年国庆,天安门广场都举行大型庆典和阅兵。1960年到1970年的国庆,天安门前也都有盛大的集会和群众游行活动。因为年久失修和地震影响,国务院决定1969年底开始在原址,按原规格和形式重建天安门城楼。刚参加工作不久的郭梦喜参与其中。他和同事们在北京东郊的工地三班倒工作,按图纸加工城楼的木结构。郭梦喜说:“中式建筑是以木结构为主,先扎了一部分小样,根据这个再出图纸,加工大木,然后再去现场安装。”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