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七十年】郭梦喜:藏在天安门城楼上的记忆( 五 )

古建工人在修缮颐和园(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徒弟张振山对师父说的现象也有感触,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不少仿古建筑追速度、赶工期,留给公众粗糙的印象,甚至出现简单粗暴施工破环文物古建的案例。在那之后,保护和传承越来越被重视。张振山说:“现在观念转变了,我们就为了把文物按原貌给修复,让下一代人知道这是原貌。”

【家国七十年】郭梦喜:藏在天安门城楼上的记忆

郭梦喜(左)和张振山在古建木结构模型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采访人员 白杰戈 摄)

53岁的张振山已经收了5个徒弟,他现在是北京首开房地集团总承包部古建项目的负责人。曾经在2001年北京鼓楼的大修中解决了木结构严重下沉的难点问题,最近几年大部分时间在甘肃、青海等地的古建工地。他用眼前的木质雕花装饰举例说,古建的灵魂是手工雕刻的生动鲜活:“我自己拿刀子刻出来的东西它是活的,机器做出来是死板的。每个刀口的走向、深浅都在你脑子里存着,这是最要手艺的。这是从师父那学过来的,我要把我学过的东西再传给徒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