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读心术”( 四 )

“相面术”

早在1966年,美国学者保罗·埃克曼就开始专项研究。所谓“微表情”,是指人类在试图隐藏某种情感时无意识做出的、短暂的面部表情。它从人类本能出发,不受思想的控制,再能“装”的人,遇到有效刺激之后的第一瞬间也会出现微表情,“装”只能出现在微表情之后。真相就写在脸上,只不过微表情持续时间大部分仅为1/25秒至1/5秒,通常当事人和观察者都很难察觉。

在宋晨看来,人工智能不同于系统编程,后者是编程即可交付使用,前者却是一个不断自主学习、自主提升的循环过程。几年前,国内对于微表情的研究只是刚刚起步。

与其他生物识别技术的研发相比,人工智能要做到“知人知面知心”,门槛更高。技术难点主要体现在三方面:数据收集,必须是动态的视频数据;肌肉单元很难做标注,每个人对表情的定义都不相同,“微笑”“难过”等标准难以判定;人类通过脑力认知世界、探索情感,而AI则依靠算力接近“智能”。

通常来说,人工智能应用于不同的场景,须配以不同的算力,需要定制化的硬件设施。这直接促成2018年平安科技与浪潮集团合作共建“伏羲”实验室,将彼此场景与计算的优势相融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