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艺术 蒙古族刺绣重生记( 二 )

生活中的艺术

科右中旗蒙古族刺绣,起源于宫廷,传播至王府,发展到民间,历经千年风雨沧桑。蒙绣,成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艺术表达。

“在毡子上绣祥云、绣牡丹、绣骏马,不管你绣得多么好,也不能增加毡子的结实和御寒性能。”蒙古族毡绣传承人达来其其格说:“但普通牧民照样喜欢毡绣,因为他们的生活里不能没有艺术。”如今,科右中旗蒙绣的传承创新热情一浪高过一浪,已有3000多人到达来其其格门下学艺。

作为科右中旗蒙古族刺绣产业推进组组长,白晶莹为牧民生活中的艺术追求深深感动。早期的蒙古族服装服饰,面料就是皮子和毡子,连颜色都没有,但是有图案,那就是他们生活中的艺术。几年前下乡时,白晶莹淘到一件宝贝:绣着四季图案的蒙古袍。据说是一位85岁的蒙古老奶奶留下的“绝版”。袖子前后有限的地方用简洁的构图、特殊的针法勾勒出岁月流转。白晶莹一咬牙,用不菲价格买了回来。她舍不得一人珍藏,索性捐赠给了非遗研究所。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已经不能停留在简单保护、简单复制的层面。刚刚被聘为蒙古族刺绣传承创新协会名誉理事长的工艺美术大师姚建萍认为,生活离不开艺术,艺术也离不开生活。手工刺绣的一种存在形式是艺术品,另一种存在形式是日用品,必须“两条腿走路”。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刺绣专业委员会主任李宏复对此深有同感。她认为,如果简单复制,传统刺绣多少道工序在一件旅游挎包上也有多少道工序,成本肯定增加。一件旅游商品的价格只要超过100元,就乏人问津。刺绣向日用品的延伸,无论是挎包、靠垫、皮夹,只要产品变不成商品,传承就是一句空话。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