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安徽师大:摩崖石刻今犹在,文化内涵何处寻( 二 )

寂静浮山深处隐,热忱百姓述崖刻

8日上午,调研组的成员们顶着炎热的太阳,沿着崎岖盘旋的山路调研摩崖石刻真迹,更加深入地了解摩崖石刻文化的独特魅力。在步行一刻钟的路程后,团队惊奇地发现——“寂静深处有人家”。在浮山的半山处,我们采访了这户人家的主人汤新生,进一步了解当地居民眼中的摩崖石刻。69岁的汤老先生自出生便居住于浮山,可谓是浮山水土哺育的一代人。汤老表示,摩崖石刻是唐宋明清时期的名流雅士来此地游览后留下的墨香笔记,后大多经由工匠艺人雕刻于火山岩洞上,世代流传至今。当然,暮去朝来,露往霜来,石刻经由岁月长河的涤荡,大多遭受磨损,有待修复。

“20世纪80年代,国家展开了一次全国摩崖石刻梳理,用彩色的绘笔临摹前人的雕刻笔迹,对浮山的摩崖石刻做了基本修缮。”汤先生简要阐释了石刻的修复历史,传达了对安徽师大赴铜陵浮山团队的调研成果期待。在一小段浅谈后,队员们进一步加强了对摩崖石刻的认知与了解。

【传统文化】安徽师大:摩崖石刻今犹在,文化内涵何处寻

队员采访当地居民汤新生(蒋惠敏—提供)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