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飞天的日子( 二 )

空间逼仄带来的压抑是不断累积起来的,许多宇航员在这个过程中患上了狭小空间游离症。为了转移注意力,邓清明和陈冬在里面说起了故事。

33天后,他们出舱了。这不是飞天,只是在位于北京航天城的模拟仓进行最终升天的模拟实验。出舱那天,是2016年6月11日,叶子绿了,夏天来了。邓清明想好好洗个澡,然后吃一块西瓜。

4个月后的10月16日,陈冬入选成为神州十一号飞天的最终人选,而比他大12岁的邓清明以零点几分之差成为了「备份」,这已经是第三次了。

他依然记得三年前,执行神舟十号任务时,女儿邓满琪正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代职,他则作为任务备份乘组成员入住问天阁。由于航天员乘组要在飞行前进行医学隔离,父女二人约定,每天晚饭后,隔着问天阁的围栏见一面。

父亲在围栏里,女儿在围栏外,相距10多米。每次道别时,女儿总是说:「爸爸,你要加油啊!」一次分别后,他从女儿的背影中,感觉到她哭了。他也想哭。

这一次,他还需要等待。

11月18日,神舟十一号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迎接景海鹏和陈冬的是无数双关注的目光,连围观的牧民都为自己能够目睹感到幸运。一切细节都被详尽记录了下来:穿越大气层是什么感受?是谁打开了返回舱的舱门?回到地球后第一顿饭吃了什么?走出舱门后说的第一句话是什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