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喂,你好吗?”,从电报到互联网的通讯生活变迁

本期主题:信

20世纪90年代,做生意赚了些钱的人,喜欢在腰间别个“大哥大”,长得跟黑砖头一样,一响,拿起来就对着看不见的那边喊:“喂!喂!我是啊!”有一种别样的自豪感。那是最早的移动电话。时代在发展,人们总是想尽办法让彼此的联络变得更快捷更便利。

在习惯于书信的年代,有人用笔墨打开了社交的新空间,有了“笔友”。随后电脑出现,网络普及,“网友”成了寻常事。再往后,固定电脑也显得笨重,轻便的手机愈发智能,移动互联网越来越快,“微友”成为主流。我们日常沉浸于种类繁多的手机应用中,所回应的,仍旧是人与人之间的那份想念与盼望。

“喂,你好吗?”,从电报到互联网的通讯生活变迁

图1/6

1、电报的普及使用,是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从西安发北京,晚上发电报,第二天上午对方就收到了。但是,电报是按每个字收费,一个字5分钱,要表达一个内容,需要很多字,所以一般情况下并不多用。这一时期百姓间的交流主要是依靠写信,写满六七页信纸,充分表达自己想说的内容,之后放入信封封好,贴上4分钱或8分钱的邮票,往邮箱里一投就完事了。最初信封上没有邮编,由于邮政局信件的业务量太多,容易出错,于是80年代全国开始使用邮政编码,投寄业务的准确性也大大提高了。再后来公用电话增多,发电报业务基本消失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