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数字音乐罗曼蒂克消亡史( 十 )

2015年7月,国家版权局发布“最严版权令”,要求各网络音乐服务商应将未经授权传播的音乐作品全部下线。正版化是行业健康发展的助推剂,但不计后果的独家版权竞争却致使版权费水涨船高,让数字音乐平台在“烧钱”的路上越走越远。

据统计,2015年前后,互联网公司每年向华纳、索尼、环球和滚石等唱片公司支付的预付款都是几千万起价,华研、福茂等级别的预付也在千万元级别,版权价格已经高了近10倍之多。

高价版权费让唱片公司赚的盆满钵满,但对于数字音乐平台来说,日子却并不好过。当年,疯狂扩充曲库的QQ音乐和曾经的行业老大百度音乐,都多次传言将被出售被放弃,人心惶惶;忙于合并收购的阿里音乐和刚诞生不久的网易云音乐在版权上反应慢了一步,又遭遇微信封杀,生存不易。

音乐人的“穷日子”也还在继续。音乐制作人张亚东在采访中就曾表示,“平台是跟唱片公司谈的打包,唱片公司和个人结算是另外一回事”,这种“一锤子买卖”让音乐作品发布后的收益与音乐人几无关联,即使版权费多轮上涨,音乐人也得不到好处。2016年网易云音乐发布的《中国独立音乐人生存现状报告》也印证了这一观点,数据显示近七成的独立音乐人在音乐上获得的月均收入不足1000元。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