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蒜之乡”农户年入逾十万,合作社发愁怎么奔前程( 三 )

“有领导问我,通过信用互助,农户实现了增收致富,合作社也未出现风险,为什么不能扩大范围,多搞业务?我的回答是我不能宣传。这是合作社获批时相关部门就规定好了的。”杨建强告诉第一财经采访人员。

26000户社员并不是都可以加入信用互助的,杨建强现在从中遴选了310户。为什么没有出现风险?杨建强的说法是:“对他们都了解。借款人是否有不良嗜好,连家庭是否完整等都很清楚。”

“如果信用合作的成员申请借款,信用好的,我们当天就可以放款,最高是5万元。我们认为不大行的,就找个借口,比如,现在无资金等应付过去。”杨建强认为,之所以这项业务开展的规模还很小,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信用合作的法律地位还不明确,受到监管的强度比较大。一些金融机构也认为,杨建强搞的农村信用合作与他们的业务存在竞争关系。

“金乡的某农商金融机构年吸收存款就有五六十亿元,我们这点规模怎么能构成竞争呢?我们就是拾遗补阙而已。”他说。

杨建强在给戴相龙的汇报中说:目前我国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暂未被允许进行同业拆借和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贷款融资业务,向其他金融机构融资面临抵押物不足的制约,导致其持续经营的压力较大。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