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于武:中国汽车可能实现跨越式发展( 四 )

今年1月5日,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关于《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公告。公告中指出,发展智能汽车,推动新技术应用,加速汽车产业转型超越,打造智能汽车乘行经济新模式,构建数据驱动、跨界融合、共创共享的数字经济,培育经济新增长点。根据规划,到2020年,中国标准智能汽车的技术创新、产业生态、法规标准、产品监管和信息安全体系框架基本形成。智能汽车新车占比达到50%,中高级别智能汽车实现市场化应用,重点区域示范运行取得成效。

发力车联网、自动驾驶等“黑科技”早已成了众多厂商决胜未来的重要棋子,很多中国汽车品牌与互联网翘楚就科技配置、智能出行等诸多层面展开合作,这些最新的成果未来也将在出口车型上得到体现,使“电动智能互联汽车”成为中国品牌的新标签。

最后是轻量化。也许普通消费者对轻量化的感受不如电动化、智能网联化那样直接,但在产业层面,通过新材料与新制造技术的应用令车身减重,以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这样的技术正是科技革命下中国汽车产业的优势。在这方面,新造车势力比较激进。比如前途汽车,它的工厂里已看不到传统的冲压、焊接等工艺,因为车身采用碳纤维。当然,传统车企在轻量化上也并不保守。北汽表示,在“585”整车轻量化工程中,通过轻量化设计和碳纤维等材料的应用,到2017年实现五款明星车型单车降重80kg,后续每三年实现5%的减重。到2020年,北汽乘用车全部换代车型,平均整备质量将降低10%以上。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