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万宏源金融】银行点评:银行理财将成为长期增量资金重要来源

来源:大金融研究

事件:2019年10月12日,央行发布《标准化债权类资产认定规则(征求意见稿)》,拟明确标准化债权类资产与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以下分别简称标债资产与非标资产)的界限、认定标准及监管安排。

非标认定新规从最严格的角度对增量非标进行了定义,但对存量非非标留足了缓冲空间,在确保严格限制非标资产新增的大方向下,避免了存量一刀切导致的短期波动。央行严格定义标准化债权类资产,在与资管新规保持一致的前提下进一步明确前期模糊不清的部分,银登中心、北金所、理财直融工具、中证报价系统、保交所的产品明确为非标。截止1H19,25万亿非保本理财中17%投向非标资产达4.28万亿。由于央行对于存量非非标期限匹配、限额管理、集中度管理、信息披露等监管要求,且在资管新规发布后各家银行在相关资配置上已经比较审慎,因此新老划断避免存量一刀切导致的短期波动。

资管新规发布已久,压力最大的阶段已经过去,此次非标认定新规明确对银行基本面及社融趋势的扰动影响不大。(1)对于银行基本面,自2017年开始金融降杠杆以来,主要上市银行已不再将非标作为资产扩张的主要路径,资产配置策略明确表现为“非标转标、非信贷转信贷、表外转表内”。截止1H19,同业理财规模已经从2016年底的5.99万亿降至0.99万亿,占全部非保本理财规模仅为4.45%,继续压降的压力已不大。与此同时,表内资产向贷款配置倾斜,上市银行贷款占总资产比重从2016年底的50.1%提升至2Q19的54.7%。因此对于银行基本面和成长逻辑而言已无实质性影响。(2)对于社融趋势,目前社融数据主要依靠信贷、地方政府专项债和债券等标准化融资手段驱动,非标作为负贡献项对社融整体趋势的影响已不再是关键因素。截止2019年8月,年初至今非标(信托贷款+委托贷款)累计减少6838亿元,而新增贷款、债券和专项债占新增社融的74.6%、12.3%和12%,存量非标占比已由2016年底的12.5%下降至9.0%。因此不必纠结非标认定新规对于社融向好趋势的扰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