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烈火烹油到不断洗牌,深圳联合办公品牌能否跳出“二房东”争议( 三 )

“在中国做这个行业其实就是一个规模的游戏。”在胡天翔看来,在这场规模竞赛中,风投在里面扮演的角色不只是提供融资,大部分的时候是逼迫企业去扩张,签的融资协议也是对赌协议,对规模也有要求。

成也资本,败也资本。行业初期,联合办公被资本寄予厚望,“攻城拔寨”“跑马圈地”成了优先于产品打造的企业之重。如今,共享大潮退去,联合办公受到资本“断粮”反噬,原有的价格战和拼规模的游戏无法持续,加之不重视运营,倒闭、撤点合并成为不少联合办公品牌的无奈之选。据高力国际不完全统计,截至2018年年底,深圳正在运营的各类共享办公空间已经锐减至180个左右。

内核:回归入驻率和盈利等指标

潮水退去,打造产品成了摆在行业面前的重中之重。简约大气的装修风格,预约付费即能使用的会议室,配备有咖啡机的公共空间,专为白领服务的肩颈推拿……走进深圳的联合办公空间,入眼基本都是这样的空间分配。这些是联合办公的外壳,剥离掉这些噱头,剩下的就是入驻率和盈利等代表运营能力的核心指标。

南都采访人员曾探访wework和优客工场的多个经营点,发现出于稳定、大量租金流的需求,空间规划偏向于整租,真正意义上“共享”——单个工位出租占比非常少,而且偏向于一年起租。在现场也能看到,每个办公室门口都挂有公司牌,里面工位人满为患。Wework(深业上城店)预约观看的工作人员告诉南都采访人员,该经营店的单个工位位于公共区域,平时预订较满,一般要提前一个月进行预约,优客工场(阿里云大厦社区)也是如此。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