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价低至6分/片依然能赚钱!药品带量采购仍存两大隐忧( 六 )

一系列政策,都在深刻影响着医药行业,药品生产企业的数量也在减少。《2018年度药品监管统计年报》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11月,全国共有原料药和制剂生产企业4441家。

“行业整顿是中央的决策,不过带量采购如何进一步促进这个整合,目前还看不透。”一位医药企业的负责人表示,理论上中标的企业会扩能,但两年后又将重新招标,如果其他企业报价更低,那么在本轮入围的企业就会出局。这就意味着会出现反反复复入围扩能、出局停产的现象。

他举例称,上次入围的正大天晴,刚刚扩能后又出局,这个药品很可能停产,这对企业的伤害极大。

此外,25个药品价格已经见底,但在这25个药品之外呢?

国家医保局副局长陈金甫也曾今年8月的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表示,2015年以来,70%的常用药价格降低或持平,抗癌药等高价药品价格平均降幅达到18%。约30%常用药价格有所上涨,个别品种涨幅较大。

对于涨价原因,陈金甫描述为:一是市场调节的机制还不充分。涨价药品多数具有市场容量小、竞争不充分的特点,往往临床必需,缺少替代,容易出现“以缺逼涨”的态势。二是上游原料药垄断涨价。一些药品或者是原料药生产环节高度集中,原料药分销的渠道容易被控制,通过垄断控销来达到非法牟利的目的。三是有客观的成本因素。如人工成本投入增加、产品质量水平提高、环保投入增加,也产生了合理成本的增支,对于历史价格低的药品影响较大。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