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央行票据是适合中国国情的货币政策工具( 二 )

央行票据的创设发行在外汇大量流入时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一石多鸟”的操作效果得到了国际上的认可。也有观点认为,人民银行应效仿发达国家央行,通过买卖国债进行流动性管理。事实上,发行央行票据与买卖国债都是基于央行资产负债表的流动性管理工具,各国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用,并无绝对孰优孰劣。中国与发达国家央行资产负债表结构不同,金融体系的主体更是存在较大差异,盲目照搬国外经验容易导致“水土不服”。值得注意的是,在应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时,美联储曾有效仿中国等国央行发行“美联储证券”的构想,以避免准备金规模过度增加,但由于法律的限制只得作罢。

美联储是典型的以国债作为主要流动性管理工具的央行。在危机发生前,美联储资产负债表上资产端的国债和负债端的现钞发行量均占到美联储资产负债表的9成左右,且两者基本相等。主要原因在于,美联储负责发行现钞,现钞作为信用货币,其偿付能力须由政府信用背书,而美联储并不具有政府信用,因此必须通过购买美国国债为现钞发行提供政府信用担保,故其国债持有量与现钞发行量基本相等。美联储资产负债表的结构决定了其适合通过买卖国债吞吐流动性。危机发生后,美联储通过4轮QE购买国债和抵押贷款支持债券(MBS),向市场投放了大量流动性。在资产负债表上,其资产端的国债和MBS、负债端的超额存款准备金迅速增加,而现钞发行量增长则相对平稳。这也造成了美联储资产负债表上资产方和负债方的“错配”,即美国政府发行的国债不仅要为现钞提供信用担保,还要为银行存款准备金付息提供收入来源。2017年美联储启动了缩表计划,并将于今年逐步退出,之后计划保持国债余额在一个稳定的水平,直到现钞发行量自然增长至与之持平,恢复危机前的资产负债结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