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后,诺贝尔经济学奖又一次颁给“脱贫”主题……( 四 )

“从2015年诺奖评委开始关注的不平等问题,到今天进一步关注的贫困问题,都表明评委近来一直在重视虽然‘研究群体小众’,但又十分重要的社会问题。”复旦大学经济学教授孙立坚认为,这一风向转变,说明今天经济学研究必须要重视大多数人的问题,而不能像过去那样只满足少数精英所认知的效率问题。

去中国实践寻找新的智慧

每当诺贝尔经济学奖揭晓时,总是伴随着“中国人何时能入围”的疑问与感慨。今年当诺贝尔经济学奖颁给为解决贫困问题做出贡献的经济学家时,也让国内经济学界颇感振奋。有经济学家认为,一方面发展经济学获奖,意味着中国经济学界与诺贝尔奖客观上的距离更近了;另一方面也意味着,相比中国经济学家何时得奖,作为全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为世界经济和人类发展做出的现实贡献,更值得中国经济学家投入研究、进行总结。

当埃丝特·迪弗洛们在印度和非洲开展小规模试验,用其创新理论试图缓解贫困问题时,中国涉及近亿人口的“脱贫攻坚”举世瞩目。在这场实实在在的攻坚战中,中国农村的贫困人口从2012年末的9899万人减少至2018年末的1660万人,截至2018年末,中国农村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的10.2%下降到了1.7%。中国一半的贫困县、80%的贫困村、85%的贫困人口已经实现脱贫,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有望得到历史性解决。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