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烟产业“大风歌”:东莞老板细述蝴蝶效应( 四 )

“电子烟的原理很简单。”欧俊彪说,“电子烟刚开始的门槛很低,2011年我创业时,只用了6万块钱就做起来了。”

“很多人倒了,但也有人活着”

2011年9月,31岁的欧俊彪创立深圳思格雷科技有限公司,就做电子烟。先从供应商处拿物料,再通过电商平台接单,“我带着四个普工,一天做一两百个套装,一个赚五十到一百块,一天就能挣万把块钱。”欧俊彪回忆,“供应商给我两个月的货款账期,客户给的是现金,基本上不用钱就能把生意做起来。”

此前,欧俊彪和从事五金行业的哥哥欧俊杰合伙创业。欧俊杰的五金厂在东莞,有员工三四十人。见生意一直没起色,欧俊彪转道深圳做起了电子烟,欧俊杰留在东莞做五金。

自2003年第一款电子烟“如烟”在中国面世后,电子烟行业一直以一次性小烟为主。2011年,一款名为EGO的电子烟面世,比一次性小烟的烟雾更大,同时可以更换雾化芯持续使用,但只有4瓦的功率。此时,因为机械杆电子烟的出现,一股大烟雾风潮兴起。机械杆电子烟没有电路板,阻值很低,可以瞬间爆发出很大的烟雾。至此,电子烟吹起了大烟的风。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