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垃圾分类”遇冷 谁来取代“小黄狗”?( 二 )

“互联网+垃圾分类”遇冷 谁来取代“小黄狗”?

图|某高档小区外,崭新的“小黄狗”智能回收设备已被弃用

一、机遇:踩准痛点

曾经,“小黄狗”之所以能在国内多座城市快速扩张,主要踩中了两大痛点。这两个痛点至今存在,所以即使小黄狗折戟,仍吸引了大批投资者前赴后继。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采访人员查询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发现,近一年内成立,至今仍存续,且名称中分别含有“环境科技”“环保科技”“环境服务”的企业,在上海的数量均超过100家。这些企业大多为互联网科技企业涉足垃圾分类,或是传统的垃圾收运企业插上了互联网“翅膀”。

第一个痛点是“没有场地”。

许多城市加大环境治理,一大批低端可回收物收运场站被关停,一些城市寸土寸金的中心城区,收集分拣周边区域可回收物的场站十分稀缺,甚至没有。

所以,随着邻近收运场站越来越少,大部分收运者只能将可回收物运往更远的场站变卖,收运成本骤增。久而久之,像塑料袋、玻璃瓶、泡沫塑料这些“吃力不讨好”的低价值可回收物便无人问津,收运者只对有利可图的高价值可回收物情有独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