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垃圾分类”遇冷 谁来取代“小黄狗”?( 四 )

有些小区还将智能门禁卡与回收设备结合起来,通过“刷卡扔垃圾”掌握哪家哪户何时扔了什么垃圾,从而对小区内的“消极者”进行有针对的指导,提升整个小区的垃圾分类实效。

通过“别扔了”可循环物品智能交投回收机的投放口向内望去,可以看到识别垃圾种类的监控设备和底部用来存放可回收物的称重箱

二、“硬伤”:资产过重

智能垃圾设备虽然踩准了两大痛点,但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其自身还有一个先天的“硬伤”——资产过重。

我在上海只投了100多台试水。”某环保科技公司负责人告诉采访人员,一台智能可回收物设备还没在小区里落地,前期的固定资产投入就起码三四万元;落地后,还要配备专门的维保和收运人员。测算下来,一台设备一个月赚不到1000元,铁定亏本。

他给采访人员算了笔账,假设智能设备收到的都是价值较高的黄板纸,以1500元/吨为参考价,那么一个月一台设备必须收到667公斤左右的黄板纸,才勉强保本,这还没算给居民的投放激励成本。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