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垃圾分类”遇冷 谁来取代“小黄狗”?( 三 )

另一个现实是,受到“邻避效应”影响,许多居民不愿场站建在自己附近;就算过了邻避效应这关,一个可回收物场站占地多、产值低,还有环保隐患,在“寸土必争”的中心城区,凭什么要高产值项目给它让空间?

针对上述问题,智能可回收物设备很“讨巧”:相当于一个迷你型可回收物场站,同时,凭借整洁、时尚的外观,大多数情况下可以被居民“容忍”,直接进入社区摆放。

“互联网+垃圾分类”遇冷 谁来取代“小黄狗”?

位于上海郊区的一家回收站点,工作人员对塑料瓶进行二次分拣,像这样面积的场站要设在中心城区,难度很大

第二个痛点是“没有数据”。

随着垃圾分类深入推进,监管部门需要掌握每一个社区和单位产生的可回收物种类和重量,有了这些数据,能更加精准地作出决策,比如在哪个区域有必要规划设置一个可回收物场站,从而确保可回收物收运分拣效率的最大化。

而智能可回收物设备大多安装了电子称重系统,有些还配置了图像识别等技术,可以辨认可回收物的种类,从而“描绘”出每个社区或单位的可回收物大数据。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