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路上如何搭建人力资本之梯( 四 )

二、2020年后的新贫困

预期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区域性整体贫困基本得到解决。届时绝对贫困得以消除,但贫困依然存在,2020年后的新贫困对脱贫与扶贫工作提出更大的挑战。

1.相对贫困与多维贫困持续存在。

当前贫困线是按照满足最基本生存需求制定的,随着绝对贫困人口的大幅度减少,扶贫的目标不再仅仅是解决贫困人群的基本生存问题,理应包含贫困人口的发展问题。不断缩小区域内部以及区域之间的福利保障差距,建立相对贫困线标准,增强贫困人口自我发展的能力。相对贫困永远存在,其标准随经济社会发展将适时调整,减贫事业亦将永远持续。此外,收入是贫困退出的重要工具,是测度贫困的重要代理变量,但是并不能全面反映真实的贫困状况,未来减贫需要从多维视角识别贫困,考虑与就业、公共服务(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相关的社会贫困,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相关的生态贫困。

2.动态贫困与脆弱性的贫困边缘人口应受到充分重视。

一方面,贫困状态持续期具有较强惯性,贫困状态持续时间越长,贫困退出的概率越低、越不利于脱贫。贫困研究不能仅仅静态地关注同一时期贫困人口的规模大小,而应动态地研究贫困群体在不同时期脱贫、陷贫或持续贫困等贫困状态的动态变化过程,因而保障脱贫不返贫,长期的动态贫困是政策关注的重点。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发展,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社会风险,比如市场的不确定性、环境恶化和不适当的政策都会使那些脆弱人群面临更大的社会风险,因此识别脆弱人群、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其脆弱性对于减少贫困的发生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建档立卡贫困识别与帮扶政策,对很多处在贫困线之上、但对于容易落入贫困陷阱的贫困边缘人口关注不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