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T的十亿消费者( 三 )

百度对于百度App显然有足够的耐心 。 百度App过去被视为是搜索的容器 , 但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 , 百度创造性的在搜索服务下加入信息流 , 这个产品创新直到一年后才被谷歌模仿 。 面对头条的入侵 , 百度从无到有的打造了信息流 , 并在8月份时宣布百度App日活破2亿 。 如今百度App不但有搜索 , 还有信息流 , 以及百家号和智能小程序 , 从单一的搜索 , 变成了生态圈 。 这背后是大量内容的付出和沉淀 , 以及长期的投入和规划 。 比方说 , 16~18年 , 随着头条号的崛起 , 各家纷纷推出了自己的自媒体平台 , 网易有网易号 , 凤凰有大风号 , 阿里也推出了大鱼号 , 百家号最早是一个自媒体都不愿意同步文章 , 产品bug很多的平台 , 平台补贴后 , 又面临灰产和做号党的侵蚀 , 压力巨大 。 但经过三年的发展 , 百家号不论是作者数还是内容数已经成为行业前列 , 百家号也成为百度App重要的优质内容源 。 微信更不用说了 , 过去一年时间里 , 多闪、马桶MT、聊天宝 , 绿洲这些新出来的产品都没能撼动微信的地位 , 微信的产品哲学决定了商业利益都是让位于用户体验 , 在过去几年中 , 微信推出了信息流广告 , 好物圈等产品 , 也针对微信公众号推出了互选广告等变现方式 , 但不着急变现 , 也不着急拓展业务能力 。 BAT对于各自的超级App的未来规划至少是5~10年以上 。 02挖掘用户价值用户价值的挖掘是增量向存量转移的一个重要变现 , 而小程序可以看成是BAT三家不约而同的集体行为 , 背后映射的其实是对于用户价值的挖掘 。 我个人的看法是 , 公司的发展是一个类似螺旋上升式的增长 , 最初都是从一个原点or业务出发 , 逐渐做大做强 , 形成垄断地位 , 然后再延伸到其他领域 , 形成类似八爪鱼式的业务综合体 。 支付宝的诞生就是淘宝最早为了解决支付的信用问题而诞生的 , 最早的支付宝是需要插u盘的(说的有点暴露年龄了) , 而百度很早投资了去哪儿和爱奇艺 , 也是因为旅游和视频占搜索的比例非常之大 。 腾讯早期的门户 , QQ空间甚至微博都是社交的一种延伸方式 , 直到在微信诞生后才拿到了移动互联网的船票 。 但到了现在 , BAT都有了从核心业务出发 , 挖掘用户价值的趋势 。 这其实是也符合流量红利见顶 , 从挖掘增量市场到挖掘现有用户更多需求的转变 。 比如最早的微信的“好物圈”其实是叫“我的购物单” , 分为「想买清单」 , 「我的购物单」有点类似内置的大众点评 , 本质是挖掘社交和电商的结合点 , 考虑到小红书 , 毒等种草App的潜力 , 好物圈的本质 , 就是挖掘基于熟人社交种草的用户价值 。 理由其实也很好解释:朋友圈是一个非常好的推荐来源 , 微信也曾寄予希望通过朋友圈“种草” , 但朋友圈推荐机制最终因为越来越多的营销信息而失控 。 好物圈相当于另起炉灶 , 通过一个新产品去挖掘用户的潜在价值 。 同理还有百度App的知识体系垂类的建设 , 这部分从内容到服务正在通过小程序去打通 。 我在之前的文章也提到过这样一个例子:“例如在百度App平台 , 智能小程序正在作为载体去串联知识与服务的闭环体验 。 如果用户准备去天坛公园 , 在百度百科“做功课”的时候 , 在百科就能查到门票价格是多少 , 还能直接点击“购票小程序”完成购买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