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脸识别潜入课堂,AI过度“入侵”如何承受隐私之重?( 三 )

趴桌子2次、玩手机2次、睡觉1次、听讲0次、阅读0次、举手0次、笑了0次、厌恶表情出现了10次……

最后机器可能得出一个综合结论:她这是个有问题的孩子 。

用机器去给人定性 , AI是否已经过度入侵人们的生活了?是否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新的枷锁?

事实上 , 随着AI技术获取门槛的降低和智慧课堂概念的兴起 , 包括好未来、新东方等诸多教育企业都将AI技术应用在对学生表情、肢体动作的识别中 , 来了解学生对学习专注的情况 。

这类应用的设计之初 , 只是为了帮助老师了解课堂授课反馈情况、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 但同时 , 学生个人信息数据被大量获取和存储 , 也引发用户对隐私安全的担忧 。

可以看到 , AI发展至今在人权和隐私权等权利的保护方面仍然缺乏清晰边界 , 同时缺乏相关法律法规对AI应用更为明确的规范 。

如今 , AI“入侵”中国教育体系已经到了令人担忧的地步 , 贵州省仁怀市第十一中学的学生们现在都穿上了“智能校服”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