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语言处理简史之四:史上第一个聊天机器人( 二 )

\n

为了鼓励对话 , 维岑鲍姆在设计中 , 令Eliza模拟罗杰式心理分析人员所使用的对话风格 。 如下面的示例(请注意该程序如何使用“男朋友”和“沮丧”之类的关键字 。 ):

\n

人:男人都一个德行 。 电脑:怎么说?人:他们总是令我们扫兴 。 电脑:您能想到一个具体的例子吗?人:好吧 , 我的男朋友就这样 。 电脑:您的男朋友?人:他说我动不动就沮丧 。 电脑:哦 , 很抱歉听到你不开心 。 人:是的 。 我不开心 。

\n

这种对话方式 , 给人的印象是计算机可以理解对话 , 又不必为对话提供任何新内容 。 它仅用200行代码就产生了理解和参与的错觉 。

\n

为了测试Eliza , 维岑鲍姆邀请学生和同事与机器人聊天 。 他有些担忧地注意到 , 在与Eliza的短暂互动时 , 许多用户开始对算法形成情感上的依恋 。 他们会向机器敞开心扉 , 倾诉自己在生活和人际关系中遇到的问题 。

\n

更令人惊讶的是 , 即便维岑鲍姆告知参与者机器人生成语句的真相 , 这种亲密感仍会延续 。 维岑鲍姆的秘书令他尤其困惑 , 因为秘书在数月时间里 , 眼睁睁地看着他从头开始构建程序 , 但在测试时 , 她坚持要维岑鲍姆离开房间 , 以便可以与Eliza私下交谈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