扛住223次地震后,故宫很骄傲地说:我如此坚挺,全靠这些黑科技( 七 )

我们或许可以这样想象 , 把木桩填土层 , 木筏式承台当成一块海绵 。 当我们用力下压这块海绵时 , 它本身开始在压力的作用下发生形变 。 而这种形变是水平方向的 , 用我们的视觉感知也可以做出这样的判断:海绵被压扁了 。 实际上 , 木桩填土层和木筏式承台正是故宫下面垫的一块海绵 。 而那一层糯米汁 , 更像是在海绵的底部涂了一层粘稠度极高的润滑油 。

需要说明的是 , 修筑地上故宫建筑只用了四年的时间 , 而准备材料 , 建设地基的相关工程 , 当局足足花了十年的时间 。

2:故宫里的上百万个“刹车”:榫卯式阻尼器

榫卯结构是中国古代建筑里的重要施工方式 。 在距今7000年前的河姆渡遗址里 , 那些古老的栏杆式建筑就已经开始采用榫卯来加固连接房屋的墙、梁、柱了 。 而且 , 这种榫卯结构(企口)还运用到了当时的船板制造上 , 为古代人尝试远洋航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到了1406年(故宫修建之前) , 这种古老的建筑工艺已经被匠人们发挥到了极致 , 大型木结构建筑里 , 古代中国的匠人和设计师们很少采用木钉、金属钉来连接加固结构 , 他们中大部分人都不信任钉子的作用 , 认为榫头与卯眼的“亲密”连接才能带来更加长久的稳固 。 当然 , 事实也是如此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