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跑内存接口芯片领域,科创板市值第一股再拓CPU版图!“史前海归”董事长道出从业30年“芯”路历程( 四 )

史前海归的“芯”路历程

当时光回溯至上世纪80年代 。 1981年 , 24岁的杨崇和背起行囊 , 踏上了充满未知的美国求学之路 。 8年后 , 从美国俄勒岗州立大学毕业 , 已获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学硕士及博士学位的他前往了硅谷 , 并先后在美国国家半导体等多家公司从事芯片设计研发工作 。 硅谷的五年对杨崇和来说是一个快速积累知识和能力的过程 。 志当存高远 。 1994年 , 正值硅谷IC设计火热 , 相关人才待遇丰厚之际 , 他作出了一个令周围人意外的决定——回国 , 而彼时中国半导体产业前景尚不明朗 。 “有时候我开玩笑说自己是‘史前海归’ , 因为回来时还没有海归这个词 。 ”杨崇和向证券时报记者谈及回国初衷时说 , 彼时看到日本、韩国、新加坡和台湾省等地IC产业发展不错 , 而中国大陆有优秀人才和巨大市场 , 他坚信中国的半导体产业一定会发展起来 , 并有自己的用武之地 。 在回国蛰伏三年后 , 他与同仁共同创建了新涛科技 , 作为国内首家以风险投资+硅谷模式运作的IC设计公司 , 新涛的发展速度很快 。 1999年4月便拿下了松下的订单 , 开启了中国IC出口发达国家的先河 。 在2001年 , 新涛被IDT公司以8500万美元收购 , 这桩并购亦名列当年中国10大并购案 。 2004年 , 依据协议在IDT工作三年期已满 , 首次创业成功给杨崇和个人带来了丰厚的回报 , 眼前并非没有其他选择;例如可以改行投资 , 这样不仅轻松得多 , 还更能赚钱 。 但他仍选择追逐自己的芯片梦 , 开启了更为曲折的二次创业 。 “ 当时在投资领域 , 有很多人希望请我加入一起做IC投资 , 思考良久 , 我还是决定继续做产业 , 过程虽辛苦 , 但回头看 , 这15年仍很值得 。 ”他回忆说 。 澜起科技是杨崇和创办的第二家芯片设计公司 。 在参观澜起科技总部时 , 证券时报记者看到 , 公司会议厅、办公室的命名颇具古风 , 这源于杨崇和对中国古代艺术鉴赏与收藏也颇有兴趣;而“澜起”本身引的是苏辙的一句诗“动作涛澜起” , 既寄予了杨崇和对新涛的延续之意 , 亦有“后浪推前浪”之期望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