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跑内存接口芯片领域,科创板市值第一股再拓CPU版图!“史前海归”董事长道出从业30年“芯”路历程( 五 )

二次创业 , 杨崇和瞄准的是研发内存接口芯片(Memory Buffer、简称“MB”) , MB芯片是内存模组(又称“内存条”)的核心逻辑器件 , 作为CPU存取内存数据的必由通路 , 其主要作用是提升内存数据访问的速度及稳定性 , 满足服务器CPU对内存模组日益增长的高性能及大容量需求 。 “做内存接口芯片相当于把储存数据的内存和CPU之间做了高速连接 , 可以想象成数据在高速公路上传输 。 ”杨崇和阐述说 , 与短平快产品不同的是 , 做MB芯片不论是技术还是商业都要面临很高的门槛 。

好比一场马拉松

据证券时报记者了解 , 内存接口芯片需与内存厂商生产的各种内存颗粒和内存模组进行配套 , 并通过服务器CPU、内存和OEM厂商针对其功能和性能(如稳定性、运行速度和功耗等)的全方位严格认证 , 才能进入大规模商用阶段 。 因此 , 研发此类产品不仅要攻克内存接口的核心技术难关 , 还要跨越服务器生态系统的高准入门槛 。 谈及为何开始便选择挑战高难度业务 , 杨崇和认为 , 或许潜意识中也受到艺术鉴赏时的启发 , 自己更为欣赏的是咋一看或不起眼 , 实际却是有内涵、有深度、需要花更多功夫才能完成的作品 。 在开发产品时 , 他亦更倾向于做一些有真正技术深度的产品 , 虽然可能会花去更漫长的时间 , 比如在内存接口芯片上做到了“十年磨一剑” 。 创业初期 , 澜起在MB芯片领域的技术被大公司认可 , 曾有这样一则故事:2006年 , 杨崇和带着刚开发出的芯片去美国拜访英特尔 , 实测数据令对方吃了一惊:在不牺牲其他指标的前提下 , 澜起芯片的功耗比业界顶尖水平低了四成 。 几天后 , 英特尔派人飞到上海考察 , 在认可澜起的能力之后 , 它决定投资 , 并停止研发自己的内存接口芯片 。 但前行之路亦非坦途 , 行业形势时好时坏 , 赛道上亦不乏实力竞争者 。 在DDR2时代 , 全球有包括德州仪器、英飞凌、NEC等巨头在内十几家供应商 , 澜起科技尚是追赶者 , 亦曾面临自身产品刚量产却跟不上市场的窘境;到DDR3时代减至4、5家企业 , 公司成为了并跑者;在DDR4时代 , 澜起方才实现了崛起 , 这得益于公司发明的“1+9”分布式缓冲内存子系统框架 , 突破了DDR2、DDR3的集中式架构设计 , 最终被采纳为国际标准 , 这时全球只剩下3家企业 , 澜起科技占了近一半的市场份额 , 成为行业领跑者 。 目前 , 公司正积极参与DDR5 国际标准的制定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