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人不打脸:人脸识别滥用的十大应对方案( 三 )

其实 , 人脸识别数据 , 尤其是 3D “活体”人脸识别数据的泄漏或者滥用 , 其潜在危害和滥用远不限于身份认证 , 在网络欺诈、网络谣言和社会工程攻击中大有“潜力” 。 例如 2019 年开始蹿红的人工智能深度伪造技术 , 人工智能大咖李飞飞涉嫌滥用用户照片等生物测定数据被起诉 , 以及斯坦福大学根据人脸数据分析个人性取向等人工智能研究项目 , 都凸显了保护个人生物识别隐私数据的重要性 。

电商平台为何对人脸识别技术如此热衷?其背后动机并不复杂:人脸数据是一个超级金矿 , 将引发互联网从 “吸睛” 到 “读心” 的变革 , 网络营销也将从偏差和延迟的巨大 “用户画像” 发展到实时准确的用户想法捕捉和人工智能响应 。 在这场人机互动 3.0 的盛宴中 , 没有一家巨头能够承受落伍的损失 。

此外 , 如果机器能够比人类自己更加了解人类 , 无疑将引发一场空前的伦理恐慌 , 这也意味着可被机器取代的人类职业范围扩展到心理咨询师、人力资源、教师、海关稽查等过去认为无法被机器取代的岗位 。 与此同时 , 人工智能与人脸识别大数据的结合 , 也将掀起一场广告业的革命 , “看人下菜碟” 式的精准营销蕴含着巨大商业价值 , 这也意味着人脸数据将成为互联网经济的下一座金矿和油田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