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 | 互联网司法的中国之路( 八 )

而针对互联网案件在线诉讼中电子证据取证难、存证难、认证难等问题 , 中国法院积极探索“区块链+司法”模式 , 以大数据、云存储和区块链技术为基础 , 利用区块链技术防伪造、防篡改的优势 , 大幅提高电子证据的可信度和真实性 。

2018年6月28日 , 杭州互联网法院在审理杭州华泰公司与深圳道同公司侵害作品信息网络传播权一案中 , 对通过第三方平台对侵权事实形成的区块链存证记录予以审核确认 , 首次肯定了区块链电子存证的效力 。 这是区块链技术在司法上的首次应用 。

仅仅一年多时间 , 目前北京互联网法院建设的“天平链”电子证据平台 , 已被纳入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首批备案的区块链单位 , 完成跨链接入区块链节点19 个 , 实现互联网金融、著作权等9类25个应用节点数据对接 , 在线采集证据数超过472万条 , 跨链存证数据达1000万条 。

区别于传统诉讼需要带着很多卷宗 , 在线诉讼很多卷宗电子化是智能化审判的基础和前提 。 “每次出庭都用行李箱拉证据 , 根据被告数量一人一份的话 , 真的论公斤称重 。 ”律师吴云婷告诉记者 , 现在直接用U盘带着所有的案卷 , 随时传输和调取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