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9天的努力,看滴滴如何回归顺风车本质( 三 )

另外我们在采访中还注意到 , 这位从2015年就已经开始做顺风车的车主 , 在平台上的行为分经过综合评估后已经达到920分 。 他对我们表示 , “如果能够像是支付宝(芝麻信用分)那样 , 分数高一些就让我方便一些可能会更好 。 ”

不过在采访滴滴顺风车产品经理张峰时 , 对方却表示 , 目前正在试运行的可能是“史上最难用的顺风车”服务 。 他在采访中提到 , “在试运营阶段 , 大家考虑的根本不是规模增长方面的事情 , 而是想先把‘安全’这一属性保证了之后 , 再谈后面的事情 。 ”

对于司乘反馈一系列安全验证操作是否太过繁琐的疑问 , 张峰的表态则是态度坚决 。 他表示 , “大家如果觉得麻烦不用我们的产品 , 只要用户是安全的 , 我们觉得可以去不断优化产品体验 , 但如果觉得不安全却‘好用’ , 那反而是在制造更多的不安全隐患 。 在这两方面进行取舍的话 , 我们肯定会选择安全 。 ”

【“吃力不讨好” , 滴滴为何坚持改造顺风车】

对于现阶段的滴滴来说 , “麻烦”不一定会确保司乘双方的绝对安全 , 但无疑会大幅增加顺风车这一业务的运营成本 。 而且顺风车在滴滴庞大的服务体系中所占的比重 , 却并没有表现得十分突出 。 此前滴滴出行总裁柳青在今年7月举办的滴滴顺风车媒体沟通会上曾经公布 , “顺风车订单大概是每天100万到200万单 , 而滴滴今年全天的出行达到了2000万到3000万单 , (顺风车的)占比差不多是5%到10%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