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航开始用北斗导航,看北斗与GPS的9大技术区别( 七 )

\n

5.分步开通 \n

\n

GPS必须整个系统建成后才能使用 。 目前北斗的14颗在轨卫星使用了5颗地球静止轨道(GEO)卫星 , 5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IGSO)卫星 , 4颗中高度圆轨道(MEO)卫星 。 北斗的星座方案来之不易 , 许院士说当时有几个方案参与竞争 , 光是方案的修改论证就持续了整整三年 , 最后确定的这个方案不敢说没有缺点 , 但绝对是所有方案里最好的一个 。 言归正传 ,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这个创新的空间星座支持下 , 仅仅发射了16颗卫星 , 就于2012年12月27日在亚太地区正式开通运行 。 这有利于加快北斗的商用进程 , 有利于对后续的系统做进一步改进 , 有利于加快北斗产业链的成熟 。 毕竟北斗的最大市场肯定是中国嘛 , 先让北斗系统在亚太地区发展几年 , 让芯片成熟几年 , 想推广到全球的时候也会相对容易 。 而且亚太地区的卫星利用效率肯定也更高 , 更值得优先投资

\n

6.局部加强 , 逐步成熟 \n

\n

理论上 GPS在全球的定位精度是相当的 。 北斗系统针对中国及其周边地区是特别加强过的 , 在国内卫星的几何条件比较好 。 单点定位的精度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观测量精度 , 二是所观测卫星的空间几何分布 。 导航中用精度衰减因子 DOP 来表示卫星空间图形的贡献 , 包括:空间精度衰减因子GDOP 、位置精度衰减因子PDOP、时间精度衰减因子TDOP、平面精度衰减因子HDOP、垂直精度衰减因子VDOP、相对定位几何精度衰减因子RDOP 。 随着北斗全球系统逐渐成熟 , DOP 越来越小 , 它在中国及周边地区的定位精度超过GPS也只是时间问题 。 “逐步成熟 ” 并不是一个托词 , 而是技术、理论上的进步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