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航开始用北斗导航,看北斗与GPS的9大技术区别( 九 )

(2)改正模型优化 。

\n

与信号传播路径有关的误差有:对流层折射误差 , 电离层折射误差延迟误差 , 多路径效应 , 地球自转效应误差 。 这些误差是没办法完全消除的 , 只能不断减小 。 用于改进电离层折射误差延迟误差的Klobuchar模型就是根据长时间气象观测数据 , 构造出电离层折射随时间变化的经验公式 。 说白了就是猜出来的 , 不过是有水平 , 有数据支持 , 聪明的猜 , 才出来后进行试验验证 , 好用就留着 , 不好用就继续改 。 全球不同地区的电离层对流层都是不同的 , 这些公式是根据国外的观测数据构造的 , 用在中国自然会差一些 , 我们需要给北斗更多的时间累计观测数据 , 等待开发或优化更多的适合中国地区的改正模型 。

\n

(3)卫星轨道精度提高 。

\n

卫星的实际运行轨道肯定与设计轨道有一定的差距 。 伪距定位的原理是:采用距离后方交会的方法确定接收机天线的三维坐标 。 只有卫星轨道精度提高了定位精度才会高 。 卫星的轨道是通过监控站的观测数据拟合出来的 , 观测时间越久 , 累积的数据越多 , 拟合的轨道越精确 。 北斗缺少国外的观测数据 , 所以轨道精度在亚太地区较高 , 在国外的轨道精度会比较差 。 弥补这个缺陷也需要给北斗时间 。 再提一下地球静止轨道(GEO)卫星 。 GEO卫星相对地球做不到完完全全的静止 , 会有一定的漂移 。 而地球同步轨道只有一个 , 资源非常稀缺 , 国际上把这个轨道划分成了一小段一小段的圆弧 , 卫星只能在分配的范围内移动 , 否则可能与其他卫星相撞 , 所以每隔一段时间就需要调整GEO卫星位置 。 目前调整北斗采用的是脉冲式 , 只能按整次数来调整卫星的位置 , 不能是零点几次 , 所以可能出现多一次嫌多 , 少一次不足的情况 。 在后续发射的GEO卫星 , 调整卫星会改用连续式 , 想喷多少就喷多少 , 增强卫星控制能力与精度 。 一旦进行调整 , 之前的观测数据就会作废 , 需要重新累积数据 。 在调整卫星期间 , 那颗卫星处于失效状态 , 因为我们不知道它的具体位置 , 需要几天时间来重新定轨 。 但好在GEO卫星数量比较少(5颗) , 定轨比其他两种卫星容易一些 , 速度也比较快一些 。 其他两种卫星不存在这种情况 , 观测时间久了 , 拟合的轨道精度自然就提高了 , 直到它耗尽为止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