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百年广告营销大观( 二 )


同年,科特勒进一步把6ps 发展为10ps。他把已有的6ps 称为战术性营销组合,新提出的4P:探查、划分、优先、定位称为战略营销4P,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10Ps营销组合理论。
10Ps的概念结合了70年代的定位理论与50年代中期美国市场学家温德尔·史密斯提出的市场细分概念,以在本土市场中找到新市场增量为目的。6Ps组合则主要应用实行贸易保护主义的特定市场,立足于国际化市场开拓。
总的来说,4Ps组合体系及其衍生都是以产品为重心,以提高市场占有率为目标。
2. 定位,以消费者为中心纵深发展20世纪70年代,艾·里斯与杰克·特劳特提出了定位理论。同“全球营销”的意义类似,定位理论扩大了视野和格局,让营销科学家对“产品本身”的关注,转移到对消费者服务、消费者心理之上。
当时,美国市场的竞争加剧产品供不应求,迫使消费者在同质化的产品中做出选择。所以定位理论的核心不是围绕产品做营销,而是先是找到产品的差异化,然后再将其定位在潜在顾客的心智中,是一种以“消费者为中心”的营销思路。
此后20年,以定位为标志,从用户服务关系到用户忠诚度,组合营销的应用范围得到进一步加强。
1981年,布姆斯和比特纳认为企业将营销战略侧重于销售和广告,必然会忽视消费者服务与长期关系的建立,随即建议在传统市场营销理论4Ps的基础上增加三个“服务性的P”即:人、过程、有形展示,也就是7Ps营销模型。

产品|百年广告营销大观
文章插图
7Ps模型启发了营销人对营销服务的探索。1994年,哈佛大学教授瑞查德和塞斯研究了企业的市场份额与利润的关系,发现顾客满意与忠诚才是真正决定利润的主要因素,于是提出3r+4ps组合,3Rs即顾客保留、相关销售和顾客推荐指标。
于是,以顾客忠诚度为标志的市场份额的质量,取代了市场份额的规模,成为公司的首要目标。“服务营销”的理念诞生了,并在商业实践中被广泛传播。
二、广告领域创意革命时代与营销行业不同,广告的发展初期更偏向于“销售术”。
少有资料揭露智威汤逊、扬罗必凯等百年老店在20世纪初期的方法论。我们大概能了解的是他们最早引进了策略部门与广告效果检测,让广告行业旗帜鲜明的分为了软性推销派(情感氛围派)以及硬性推销派(原因追究派)。
前者主张广告建立在消费者获得的满足感的基础之上,后者主张广告必须提供一个切实的销售理由。无论是理性还是感性推销,广告是科学还是艺术。这一阶段广告的特点都是以销售员为中心,广告的角色是为销售员服务。
直到20世纪50年代,达彼思广告公司董事长罗塞?瑞夫斯提出了USP独特销售主张理论后,广告中错位的角色扮演才有所改变。USP理论认为产品中必须有一个独特的销售主张,这个主张是一个独特且强有力的利益承诺,广告开始真正为产品服务。
而进入60年代之后,当营销人在思考如何将过剩的产品出售给消费者时,一部分广告人乘上了大众文化与精神文化的东风,广告行业进入了空前繁荣阶段。这个阶段的广告目标仍然是销售产品,但广告创意已经被最大化认可。
1. 广告“三旗手”掀起创意革命60年代也就是著名的“创意革命时代”,以广告三旗手为代表分为了三个创意流派。
李奥?贝纳是芝加哥派的代表,相信“产品即英雄”,广告要挖掘产品“与生俱来的戏剧性”。标志性案例案例是一则有关“肉”的广告。在这部广告中李奥贝纳没有提到产品的卖点,而是挖掘了肉类色彩背后的食欲和煎肉的滋滋声,USP理论中的“利益点”得到了衍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