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错率|短视频单列和双列,谁的内容容错率更高?( 二 )


在单列模式下,用户会认为内容都是平台给我推荐的,口味上就会比较挑剔,对确定性内容需求更高。
相较而言,双列可以有更多的流量空间给用户做探索。
这个说法较笼统,我们不妨将其拆分一下。
用户因单个内容怪罪平台的概率=用户对内容的失望程度+内容不感兴趣程度+逃离操作成本。
1. 「逃离成本」二者基本相等双列把用户可能不喜欢的内容藏于万花丛中,对用户干扰更少,滑走效率更高;单列把「逃离+消费下一个」集成在了一个滑动操作里,更速效方便。
2. 「失望程度」二者基本相等什么内容会让用户失望?质量不高的内容+有欺骗性质的内容。这类内容的出现,应归咎于平台品控,和UI无关。用户并不会因为这条劣质内容是自己点的,而少怪罪平台一点。相反,根据大脑自我防御机制,他会怪罪平台更多。
自我防御机制这一概念由精神分析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指人们在面对挫折和焦虑时启动的自我保护机制,它主要通过对现实的歪曲来维持心理平衡。
优质但用户不感兴趣的内容,给用户产生失望的感觉较小。
3. 内容不感兴趣程度,单列小于双列用户对内容的不感兴趣,可以视为挖掘到用户兴趣的难易程度,兴趣挖掘分两种:

  1. 挖掘用户知道但推荐系统不知道的兴趣,提升用户画像的覆盖面
  2. 挖掘用户自己都不知道的兴趣,拓宽用户的生活
前者是「猜你喜欢」,后者是「让你喜欢」。我们主要说一下后者。
相信推荐从业者都知道,双列或单列多个内容的列表页,做「让你喜欢」的兴趣探索有多难——用户基本不会在双列信息流场景点不他感兴趣的内容。
为什么那么难呢?不妨用比较思维来看双列场景:当一个你不太感兴趣领域内容,和你感兴趣的内容并列放在一起。相信90%的用户会毫不犹豫地进行保守选择,点击那个你熟悉的、感兴趣的内容。于是乎,被点剩下的那条,就会被降权,打入冷宫。
成也双列,败也双列。
要真正帮助用户拓宽兴趣面,让用户时看时新,可谓任重道远。兴趣挖掘之于推荐,如同唐门暗器之于魂师魂兽。做好了,就是格局开大、万物生长;做不好,就是信息茧房,存量博弈。推荐系统一直困顿于此。
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兴趣探索被单列UI破局。单列为什么那么好做探索呢?原因有几点:
  1. 用户对平台的信任。你的一个好大哥,给经济小白的你,推荐了《第一本经济学》,你很信任这位好大哥,看的概率更大
  2. 单列全屏没有对比性,比较思维被弱化了,选择少了反而更幸福
  3. 中国有句老话:来都来了……
以我自己为例:
以前不了解综合格斗,2020年在抖音刷到张伟丽战胜乔安娜·耶德尔泽西克的卫冕赛视频,大受震撼。从此知道了一个比赛叫UFC。
也曾因为某个电视剧混剪视频的配乐太抓耳了,我自然而然地看了下来,继而对这个电视剧种草。
说起音乐,抖音音乐短视频app不仅挖掘了用户音乐兴趣,还改变了用户音乐审美。它不仅解决了「猜你喜欢」,还能「让你喜欢」。
音乐和视频深度结合的方式,它具备潜移默化改变”音乐审美”的能力。通过视觉和听觉的感官上的融合刺激,重新赋予了音乐新的生命,也让大众有更多机会去接受本来可能不会听“第二遍”的歌曲,从而逐渐改变了对音乐的原有认知。让更多独立音乐人的小众音乐得以被接受和传播。
我们自己做实验,也得到了相似的结论:单列做探索,要好做得多。
三、额外谈谈「屏效比」额外谈谈这样一种观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