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志康|对话互联网早期拓荒者:20年间,Loser、颠覆、繁荣的演化与未来( 二 )


极客公园:遭遇过最大的误解是什么?
戴志康:很长一段时间,我们也不知道自己做的是什么。从计算机的逻辑看,底层代码和应用需求之间有一个中间层,它可以让你少写代码甚至不写代码,就可以把业务需求实现。2018 年的时候,国外开始有了 low code/no code 的概念。我觉得很适合形容我们做的事情,奔走相告。
极客公园:现在的事业和你 20 年前看到的机会有什么不同?
戴志康:几乎是一模一样的,这种感觉让我心潮澎湃。2000 年的时候,中国有 2000 万网民,占全中国人口的 1.6%,而现在,1.6% 增长到了 60%、70%,只花了十几年。反观企业数字化,今天也仅有 1%-2% 的公司在做。大部分人还在使用一些非常原始的产品。预计未来至少有 40%、60%,甚至 80% 的企业都可以被数字化映射。
极客公园:你原本是伙伴云的投资人,2017 年为什么不继续做投资人,选择亲自创业了?
戴志康:2016 年的时候,伙伴云资金流遇到了问题,但事情还没做出来。团队找到我,问怎么办。这个契机促使我思考这件事的意义和价值。当时产品有几十万的免费用户,但仅有 10 个付费用户,我就给这个 10 个客户打电话,问他们为何付费。
结果让我很惊奇。10 个客户里,有 6 个是 85 后,两个是留学回来的厂二代,还有两个传统行业的老板。他们几乎都是年轻的管理者,很早就接触了网络,管理理念先进。打完这十个电话,我觉得中国是有这批人的,明确了数字化趋势是存在的。
我们 2016 年的时候,认为再熬 5 年到 2021 年,就会有更多的 90 后成为 leader。90 后作为数字化原住民,在当上 leader 或者小组长之类后,他们有更多数字化的需求,就会需要我们这些数字化工具。
极客公园:你为什么很强调数字化进程的核心在于更多年轻人走上管理岗位?
戴志康:技术演进是由需求驱动的。我发现人在高中或大学时期的经历,会很大程度上会决定他构建或理解这个世界的方式。比如说,我父亲是学机械的,他高中时期面对的是各种各样的齿轮、机械、机床,他是通过机械的方式去认知世界的。而 80 后、90 后是通过互联网、软件来认知世界的。比如说,打车这件事,我父亲的认知是公路上跑的出租车,招手即停。而我的习惯是必须要在软件上叫车。这也决定了大家对数据的理解是完全不同的。
国外的 SaaS 在 2015 年左右有了爆发式增长,一方面是因为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的成熟,另一方面是他们的数字原住民 80 后,走上管理岗位了。而中国的互联网进程比他们慢一些,数字原住民是 90 后。
02
从红利转向创新力与领导力
极客公园:从投资人转向了创业者,心态有什么不一样?
戴志康:从创业者成为投资人是比较容易的,但从投资人到创业者很难。做投资人时谈钱都是几百万美金,但创业的时候谈一个单子可能就 5000 块钱,落差很大。我适应了一年。
我坚信任何人不可能越过一线的工作,就把企业做好。任何一个 CEO,无论之前做过什么,创业都要从头开始。这是自然规律,要尊重。
极客公园:你之前说,改革开放 40 年后,市场正由时代红利驱动转向创新力和领导力驱动?
戴志康:其实是王兴说的。他说,互联网下半场,要从红利驱动到创新力和领导力驱动。我昨天还跟他吃饭,开玩笑说演讲里用了你的话,得请你吃个饭。
以前的企业赚钱很容易,但领导力其实是匮乏的。管理基本靠老板直觉,拍脑袋或者靠关系。比如有个笑话说,以前最好的 CRM 工具就是茅台。这是典型的红利时代的特征,机会遍地,就看谁胆大。现在红利少了,就得拼创新和组织领导力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