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一丹|为什么说“普通家庭”出身的马化腾 比马云更像普通人?( 四 )


2010年7月,《计算机世界》一篇震惊四座的稿子问世,文章标题粗暴刺眼:“狗日的腾讯”。采访人员许磊这样写道:“只要是一个领域前景看好,腾讯就肯定会伺机充当掠视者,它总是在默默地布局、悄无声息地出现在你的背后,它总是在最恰当的时候出来搅局,让同业者心神不宁。而一旦时机成熟,它就会毫不留情地划走自己的那块蛋糕,有时他甚至会成为终结者,霸占整个市场。”
这篇报道被传到每一个门户网站上,让腾讯陷入空前的舆论围攻之中。据《腾讯传》采访人员,当时一位腾讯高管曾说描述:在紧急召开的总裁办公会上,众决策人面前都摆着一封复印件,在长达一刻钟的时间里,没有人发言。最后,马化腾开口了,他喃喃的说道:“他们怎么可以骂人?”

陈一丹|为什么说“普通家庭”出身的马化腾 比马云更像普通人?
文章插图
随后的几个月,更为劲爆的“3Q”大战彻底爆发。这一次危机,则直接敲醒了马化腾和持续狂奔的腾讯。
2010年末,马化腾发出了一封《打开未来之门》的邮件:“我是一个不善言辞的人,所以选择邮件方式与大家沟通”。邮件中,马化腾开展了深刻的自我反思,号召全体员工放下愤怒,保持敬畏,打开未来之门。在邮件的最后,马化腾提出“开放”的战略。
而接下来的一年里,马化腾则连续召开了十场名为“诊断腾讯”的专家座谈会,邀请72位专家批评腾讯,并要求要求每一位高管必须至少参加一场诊断会。会上,很多专家的言论尖锐,措辞异常激烈。
其中,《21世纪商业评论》主编吴伯凡指出,腾讯的思维模式中存在着“帝国的思维”:“如同蒙古帝国那样,疆域非常大,但管理半径不够大,可能膨胀得非常快,但由于管理半径的不对称,会在短时间遭遇严重危机,甚至在某一点上被彻底瓦解。”
然而,所有参会的腾讯人员,只有面对媒体与专家团们的集中批评,默默静听,不容反驳。
历经此役,腾讯的战略理念,以及未来的方向彻底改变。腾讯,也逐渐从一个事事参与、无限并购、无限竞争的凶狠进攻姿态中走了出来,投资理念,开始拥抱开放与共享。而这样的开放,也大致成为了腾讯的特色。
其中,一个最为直观,也是最令人深思与称道的例子是:自2011年后,腾讯表现也时常出现问题,批评声也始终存在,但诸如《腾讯没有梦想》等对腾讯激烈批评的文章,大都能长久地“存活”在微信上。甚至,微信成为了对腾讯尖锐批评的最大阵地之一。从这一点上说,普通市民马化腾,确实有着不一样的胸襟。
四、普通市民马化腾,普通公司Tencent
14岁生日那年,马化腾向家里要一台专业天文望远镜,可那要花掉他父亲4个月的工资。据马化腾父亲马陈术回忆:“他当时非要不可。我们不肯买,太贵了,要700多元,他就写日记,说我们扼杀了一个科学家的梦想。”

陈一丹|为什么说“普通家庭”出身的马化腾 比马云更像普通人?
文章插图
而在《腾讯传》里,马化腾曾表示:“唯一一本从中学开始就一直订阅到现在的杂志,就是《天文爱好者》。”某种程度上说,这或许也是一个普通人对待生活的一种普通浪漫。
在“腾讯是一家普通公司”言论刷屏的这些天里,议论与批评层出不穷。但对于这样一家公司,这样一位人物,最有意思的评价,或许来自一位网友所说的那样:
“这家普通公司的普通股票,能给普通人普通意义的幸福。”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