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视频版权“零和博弈”困局,YouTube模式走得通吗?( 二 )
一边是求版权不得,一边是被侵权投诉无门。
影视制作公司兔狲文化总经理邱其虎告诉Tech星球,对于侵权行为他们已经不胜其扰。“真的遇到不少被侵权,投诉无门的情况,我安排了三个人的小组去维权,但是收效甚微。”
在邱其虎看来,二创是不是一种侵权行为,也需要界定。如果二创创作者做的就是切条搬运,没有所谓的二度创作,那在没有获得授权的前提下,就是赤裸裸侵权。而对于那些非恶意搬运剪辑的短视频平台创作者,对方发来请求授权邮件,他们一般都会授权。
另一位影视版权业内人士告诉Tech星球,对于那些剪辑影视剧片花、宣传片、花絮的短视频内容,他们是欢迎的,也需要这类作品助力触达更多用户。而对于涉及剧透,将整部电影电视剧拆解成N个片段传播的行为,他们则坚决抵制。
事实上,流量红利受益平台也在积极解决发展中暴露出来的版权问题。“2021中国网络版权保护与发展大会”论坛上,北京字节跳动副总裁、总编辑张辅评表示,一直以来,字节跳动旗下的抖音、西瓜等视频平台都很注重版权的合理合规使用,并努力支持原创。一方面,平台购买了大量版权,供原创作者使用;另一方面,平台上线了原创者联盟计划,解决了他们的维权难问题。
近两年影视行业版权纠纷频发,影视剪辑群体崛起过程中,与版权合规问题狭路相逢。行业急需一个可以实现共赢的版权解决方案。
二、版权困局需要新的解题思路影视综艺内容很大程度上属于平台的流量担当。
抖音流量较大的内容类型之一便是影视类, “巨量算数”此前在2020年公布的《抖音用户画像报告》显示,影视类内容继演绎、生活、美食内容,成为抖音用户第四大偏好视频类型。
影视剪辑内容既丰富了短视频平台内容生态,又给平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流量。视频内容创作者也乐见其成,毕竟视频领域有很多长尾内容,这些内容需要不同形式,不同载体的二次传播,才能效益最大化。
但这更多是理想化解决方案,业内人士认为,PGC模式的内容的版权,大都集中在买断独播权的平台手中。版权多平台共享,很多平台缺乏分享的动力,另外也缺少支持多平台共享的技术支持手段,最大困境是国内缺乏第三方视频版权管理平台。
有熟知海外视频内容产业的人士提到,借鉴YouTube引入Content ID以及版权管理系统,通过相应的反盗版技术提前屏蔽侵权内容,或者向版权方支付收入分成,事前事后最大程度减少版权方损失,在海外已经被验证是可行的方式。
然而,长视频平台本身的高昂采购内容费用,再授权相关平台时也会提出“天价”版权费,甚至有些版权直接说不卖。此前在音乐领域出现的版权围城困局,在视频领域再次发生。
上述熟知海外模式的人士称,YouTube模式目前在中国难以实施,原因有很多。其中最大的难题是YouTube模式能够生效的一个前提是,版权方向平台提供视频介质(即原片),帮助平台实现版权过滤。但现实的问题是,目前国内长视频平台不愿意向短视频平台提供。
此外,国内版权问题跟YouTube面临的情况截然不同。YouTube需要解决的只是版权方的反盗版诉求。版权方并非不愿意相关视频在youtube上存在和传播,相反,当可以与创作者实现利益分成的情况下,反而很愿意允许创作者们帮助多维度传播。
美国版权局的相关研究报告指出,在YouTube上,版权方发现视频涉嫌侵权后,可以选择屏蔽视频,也可以选择保留视频,并就广告投放获利。过去5年,版权方因为选择保留视频而获得的收益达到了20亿美元,不少版权方(尤其是音乐版权方)对该制度表示赞誉,称许可视频保留为视频内容产业开辟了新的收入。
推荐阅读
- ip|是时候重读长视频的「养家致富」说明书了
- 内容创作者|2022年,内容创作者在视频号如何获得流量再增长?
- 激励机制|视频号还只成功了一半,微信仍需继续努力
- 太空旅客|华为视频App新版本测试:支持边下边播
- 短视频|短视频做游戏,难逃"裁员潮"?
- 直播间|资源砸进去,视频号直播带货今年能“起量”吗?
- 视频平台|创作激励“姗姗来迟”,视频号“还能饭否”?
- 中国电信|中国电信推出天翼空中上网产品:支持在线音视频等
- 信息页|企业微信4.0重大版本正式发布:支持微信客服、视频号
- 容错率|短视频单列和双列,谁的内容容错率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