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_历史|1656年3月3日,俄国使节首次来到清朝,他在那里看到了什么?( 三 )


巴依科夫眼中的皇宫和朝觐仪式是这样的:“皇帝住的院子很大,宫殿建筑得高大雄伟,刷成各种颜色,共有5个砖砌的大门,但总是关着 。大门口日夜站着卫兵 。大门外有5座汉白玉石桥,桥的栏杆也是汉白玉的,几座桥都建造得非常出色,桥石用铁栓相连 。桥的对面立有一个石柱,高6沙绳,也是用整块同样的汉白玉石凿成,上面刻有金色汉字 。面对皇宫有一个大广场,各级官员每月三次来这里向皇帝朝拜:月朔、22日和29日 。每月朔日,所有寺庙都挂出旗帜,使各界人土周知 。大贵族也即他们所谓的王爷以及各级官员都来到广场跪拜,他们不用垫子,而是坐在一块他们自己带来的毡子上 。他们穿着锦缎袍子前来朝拜,一坐便是一个多小时 。然后才有一个品级不明的人从大门后的宫殿中走出来,用他们的话大声喝令,使所有参加朝拜的人都能听到 。他们都站起来,然后不脱帽跪下磕头三次,接着再坐上一个多小时 。这时那个人又出来和以前一样喝令,所有人又起立,再跪拜三次,这样共重复了三遍 。但是他们从未见过汗本人 。当第三次跪拜完毕后,从皇上那里送来一些纪念品发给每个人……也把大象牵到宫 城门口,叫它们也按同样方式跪拜,大象共计26头 。”朝觐时居然要让大象三拜九叩,这个记载很罕见,也很有趣,清朝宫廷里训练大象的水平不亚于如今的马戏团 。
俄罗斯_历史|1656年3月3日,俄国使节首次来到清朝,他在那里看到了什么?
文章图片

巴依科夫对他所见到的北京世俗生活场景也做了详细描述:“住在中国京城汗八里的博格达皇帝是蒙古族……中国京城的蒙古人并不多,但汉入却非常多 。王爷,如我们所说的大贵族,以及各级官员都是蒙古族的,他们在步行或骑马时都带着刀剑和弓矢,但汉族人无论步行或骑马都不带武器 。衙门里当官的没有汉人,汉人只干粗活、做买卖、耍手艺 。
中国京城的男女居民都很健壮干净 。但汉族妇女的脚都非常小,小得和孩子的一样 。据说,是故意把脚缠成那个样子的 。她们穿的棉袄都很短,开襟,不过袖子却很宽大,像我们的夏衫 。她们的头发梳成日耳曼人的样式 。男子身穿带扣的长袍,扣子缝在下 。不论男女,衣服的颜色都很素净,只有王爷和朝臣才穿华丽的衣服 。他们在冬季戴一种小帽,很像便帽,只是在帽顶上有一簇红丝缨 。夏天男子戴的帽子也不大,用草编成,顶上也戴相同的红缨 。男子不蓄发,仅在头顶留一簇头发,梳成蒙古式辫子 。
俄罗斯_历史|1656年3月3日,俄国使节首次来到清朝,他在那里看到了什么?
文章图片

中国京城里的人们吃各种恶心的食物,青蛙乌龟和狗肉都吃,在商铺里就有煮熟的狗肉卖 。东西样样都很贵,一只活天鹅要卖二三两白银,一只家鹅要一两银子……
蒙古妇女很清洁,不缠足 。她们穿卡尔梅克式的拖到地面的长袍,把脚也遮住了 。她们把头发梳成辫子盘在头上,不带头巾或帽子,但有些妇女则用黑头巾包着 。不论男女,穿的衣服都是黑颜色的 。
每当王爷,也即我们所说的大贵族外出时,总有人在他们面前打着两三把伞 。左右又各有7~9人身着彩色衣服,手持两头金色长约一沙绳半的木棍 。王爷经过时,迎面没有一个人骑马过来 。从王爷对面骑马过来的那个人,必须立即下马,改为步行,直到看不到王爷为止 。在王爷后面的随从大约有100人或者更多 。”
俄罗斯_历史|1656年3月3日,俄国使节首次来到清朝,他在那里看到了什么?
文章图片

巴依科夫被逐出北京后,走了9天,也许是对自己未能完成使命很不甘心,于是他改变了想法 。9月13日达到宣化府后,他派人回北京,表示愿意接受清朝的礼仪,同时继续前往喀普喀 。9月19日,北京派来一位使者,他告诉巴依科夫,皇帝已知道到他有改变决定的想法,他是奉命前来确认的,他问巴依科夫是否愿意将书信交给朝廷并行跪拜礼,巴依科夫明确表示他愿意 。使者让他原地等待皇帝的命令,七天后的9月25日,皇帝的信使再次赶到,他通知巴依科夫:“我国皇帝不同意召你回汗八里,因为你在派出人员去汗八里后,又移动了地点,来到最后一个城市以外的地方 。我们皇帝和大臣们由此断定:举止如此无常的人,其神志未必清醒 。他虽自称是奉信正教的大君主派遣,但是一点也不懂对待皇帝的礼节 。”就这样,中俄两国之间的第一次正式交往很不愉快地以失败告终 。

推荐阅读